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德州频道>内容详情

镜鉴:“田间地头耍杂技” 艺术回归乡土的本真体现

2021-12-22 21:35: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016日,山东省宁津县津城街道杨奎村杨福庆家的玉米地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不仅帮着抢收玉米,还耍杂技。这群年轻人干活歇息的空儿,就能玩几个花样,就地取材抛玉米棒子”“顶玉米秸,三轮车上、玉米堆上练倒立”“叠龙头”……俨然把这玉米地当成演出的舞台。


  杨福庆是宁津杂技团的演员,家里种了10多亩玉米,秋季收获的日子,连续阴雨天气大型农业机械下不了地,收玉米全靠人工。他的母亲因病住院,家里劳力太少,很愁人。杂技团团长高书新号召团里没演出任务的小伙伴们到杨奎村帮杨福庆抢收玉米。这些常年在舞台演出的年轻人,大多数没有干过农活,来到田间地头特别新鲜,即使休息的空儿也能凭借练杂技的功底玩个花样。

 

只见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背筐、玉米秸秆用来顶在下巴上;几位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在三轮车上练起了倒立;还有的三三两两自由组合,“耍”起了柔术、力量等节目,不一而足,让人目不暇接。

 

在宁津,关于杂技民间有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要论耍玩意,人人有两手。 宁(津)吴(桥)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足见宁津杂技在当地深厚的群众基础。


    宁津地处古九河流域,文承齐鲁,风熏燕赵,民质而信,俗简多能,气勇尚义,好为强技,素有“杂技之乡”之美称。宁津杂技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滋育成长起来的艺苑奇葩。


     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蚩尤戏即为现代杂技艺术的前身。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宁津杂技在与乡土文化、江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宁津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杂技是扎根于民间的草根艺术,宁津杂技更是源远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宁津杂技学校、杂技团演出不辍,深受群众欢迎。

杂技是来源于乡土的民间艺术,这次,收秋业余演出,田间地头信手拈来的动作透出自然与本真实在难得,也让演员们更深切体会到艺术缘于生活,这属于艺术回归于乡土的本真体现高书新说。(周建新 孙久生 祝华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刘培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