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TCC)”,也称“长期透析导管”是血液透析通路中常见的一种,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比,TCC使用时间长,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相对较少,不易脱落、出血,护理简单,适用于肢体血管条件差、心功能差、预期生命有限等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以及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也可作为内瘘使用前的过渡性透析通路。
患者老年女性,因憋气、四肢水肿来到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经过询问得知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史;通过化验检查,发现患者肌酐892umol/L,BNP大于30000pg/ml,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心力衰竭等。需要给予患者临时透析导管置入行紧急透析治疗+内科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血液透析中心副主任鲁风坡为患者建立长期透析通路,上肢血管超声显示:双上肢桡动脉钙化明显,左上肢桡动脉中段斑块,直径1.7mm,前臂头静脉直径1.4mm(束臂后)。鲁风坡耐心的跟患者家属沟通治疗方案:1、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期需要球囊扩张促成熟可能性大;2、前臂人工血管成型术。3、经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入术。患者家属最终选择经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入术。
术前体表定位,DSA下确认位置。消毒铺巾,撤除临时导管,超声引导下给予后路穿刺,置入导丝、血管鞘,于拟定导管出口处切开皮肤1.5cm,穿刺处切开皮肤1.5cm,建立皮下隧道并引入导管,分别置入扩张器、撕脱鞘,沿撕脱鞘置入导管,造影显示准确置入TCC,导管上段弧度良好,导管尖端准确置于右心房。该患者行DSA引导下TCC置入术,手术顺利未出现出血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静脉阻塞症状,充分证实了DSA引导下穿刺置管的高效安全。
以前在没有介入室的支撑下,行TCC置入,存在误穿动脉、导管尖端位置不理想等缺点,明显增加了导管功能不良及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因此,德州市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对传统的TCC置入术进行了改进,采用DSA引导,完成长期透析导管置入,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供了有力保障,置管完成后还可以对透析导管尖端所在部位有明确了解,并在DSA下直接调整,确保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避免非DSA引导下置管不到位时反复手术调试,减少血管损伤,降低2次穿刺率,降低穿透血管壁等出血风险和意外发生。
知识点延伸
带隧道带涤纶套的导管(TCC,或称长期导管)为血液透析常用血管通路之一,较临时导管使用时间长,感染风险小,主要适用于:
1、动静脉内瘘尚处于成熟期需等待4周以上的患者;
2、半年到1年内即可行肾移植的过渡期患者;
3、部分生命期有限的尿毒症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合并尿毒症的患者;
4、各种原因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且不能进行肾移植的患者等。其操作技术难点在于导管长度的选择、撕脱鞘的正确使用、皮肤隧道的合理设计等。
专家简介
鲁风坡
血液透析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事血管通路专业十余年,曾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千佛山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熟练掌握透析通路建立与维护:前臂及肘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成形术、临时透析导管置入术、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内瘘球囊扩张成形术、腹透导管置入术等。
坐诊时间:西院区门诊楼二楼肾病门诊周五全天。
来源:德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