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德州频道>内容详情

四千多年前,人人向往的打卡圣地

2023-05-09 18:31:2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4000多年前,若有抖音、小红书,那具丘山一定是人人向往的打卡圣地。

具丘山在哪儿——山东禹城,隔黄河与泰山相望。

从高度上来看,今日的具丘山不那么挺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禹的足迹赋予了具丘山别样风采。据禹城旧志载:“禹邑城西有台,名曰‘具丘’,相传禹疏九河尝驻足焉。”

千古绝唱

这一驻足,成就了千古绝唱。

具丘山前为孩子们讲述大禹治水

禹为何在此驻足?据记载,唐虞时代,禹城属兖州之域。当时兖州地处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大禹在禹城一带治水。

为观察水势,指挥治水,大禹率众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广倍之”的巨丘,后人称之为“具丘山”。

具丘山是治水的转折点,更是希望的最高点。在这儿,大禹完成治水平土、导河入海的丰功伟绩。

从那时起,禹城一带的历史文明便与大禹结下了不解之缘。

“禹城”之名始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循禹迹、恢复大禹在此所建城邑,改当时的祝阿县为禹城县。其后的1200多年,虽饱经战乱与沧桑,禹城这一称谓始终未变。

具丘山所在的十里望村,村名的来历便蕴含着穿越千年的纪念。

相传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县城搬至迁善村(现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县令登城向西眺望,见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葱葱,绿荫丛中隐现着一间草亭,似有紫气缭绕。县令问当地一老者:“此系何山?”

“具丘山。”老者回答,并将大禹在具丘山上观察水势、疏通河流之事告知县令,说“几千年来,当地百姓为缅怀大禹为民造福之德,在具丘山上栽树、培植花草、结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求禹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大禹治水”雕像

县令问具丘山离县城多远,老者回答:“离县城十里,传说是禹治水留下的,从山上可观望十里,俗传‘十里望’。”

于是,县令将具丘山所在村庄定名为“十里望”,并组织人在城西门内修建禹王庙,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迹亭。

此后,历代县令都会在春节、重阳节时赴禹迹亭拜祭。自唐至元,禹迹亭几次被毁,又屡屡得以重建。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十里望乡绅吴以达、吴以逻召号乡民在禹迹亭旧址建了禹王阁,比禹迹亭有所扩大。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时,曾撰文《禹亭记》:

一日者,闲游登眺,父老环拥而告余曰:“此山虽小,一望而无际,称为禹城首景。古有亭焉,以纪禹功;今既废矣,我侯盍重建之。”余也徘徊良久,顾瞻四方,见夫丘之下:委蛇曲折,古漯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黍稷翼翼,桑田盛也;杨柳依依,林木茂也;庐舍森森,民居稠也;行旅跻跻,履道坦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

励精图“治”

“治”是大禹治水的关键所在,也是为政者的最高追求。曾九皋治县有方,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他称此为禹王护佑之果,便募捐修建了禹王亭,并置祭田数亩,刻碑记载。

曾九皋在禹城为官九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离任后,为感念其功德,当地百姓为他立一“去思碑”,今存于禹王亭博物馆内。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林则徐离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将其观感记入日记。“于道光七年,莅禹见闻记载:晴。至亭。仰望禹王塑像,泛起怀古情,拟水排洪,沧海桑田,恩泽后世,万古宁生神功千古也,故倾坛酌酒,遥祭禹灵。酉刻馆,激动不已。具本以禹事名城。”

禹王亭带给林则徐的,除了感怀之外还有治水的决心。林则徐近40年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

明、清时期,禹王亭香火大盛。前来拜祭禹王者络绎不绝。不少文人墨客也来此朝拜,留下不少诗词墨宝。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载入县志。

清至民国时期,每年春、秋季节在此举办庙会。

禹王亭博物馆

禹王亭在战乱中被毁。1995年恢复重建,成立禹王亭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水的治理在这方土地一直延续。1966年,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部署,率领百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来禹城建立实验站,开展旱涝碱综合治理。后来,众多科研院所都聚在这里开展研究,与禹城人民一起战黄沙、斗盐碱,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的黄淮海平原重大治理成果。

一代代勤劳智慧的禹城人民,在“创新、实干、为民、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励精图治,昔日旱涝碱变为吨粮田。

禹城市辛寨镇苗庄村的种植大户李法新,原来一浇地就犯愁,400多亩地,得七八个人忙活八九天。现在,他不慌不忙,只要设定好速度和出水量,抬起手轻松地合上电闸,平移式喷灌机便如花洒一般欢快地给麦苗浇灌。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

“看这绿油油的麦田,一天一个样,今年又是丰收年!”

2022年,禹城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3.46万亩,占全省总面积近10%。实现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大豆240斤,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经验全国推广,列入全国三农重点任务第一典型范例。夏粮平均亩产667公斤,最高亩产816.7公斤,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国沿黄小麦产业集群……

如今的禹城,开启了“决战徒骇河时代,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先后获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轻工业先进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拥有中国功能糖城、中国食品馅料城、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城、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市、国家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等称号。大禹精神得到新的诠释。

传承创新

大禹文化炭雕作品

“这幅作品名叫《大禹魂》,我们希望用炭雕作品,弘扬大禹文化。”禹城德元炭雕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项目库。

《大禹魂》将故事浓缩到炭雕上,体现出大禹带群众治水的场景,以此弘扬大禹文化,传承治水精神。

“德元”填补了山东省炭雕文化产业的空白——赴韩国仁川参加“山东手工艺品赴韩大展”,赴匈牙利参加“孔子文化进中东欧”文博会,赴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和英国伦敦举办推介会……大禹文化也随着炭雕产品传播到世界各地。

弘扬发展大禹文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德州围绕大禹文化保护传承,在禹城县级层面先后举办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民间祭祀大禹、中国农民丰收节(县级分会场)等活动,大禹治水传说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山东把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设在了禹城,并且同期举办了德州市首届大禹文化节。丰收时节礼赞大禹,传承千年文脉,赓续农耕文明。

舞台剧《大禹治水》

禹城还将大禹文化列入青少年传承工程,推动大禹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整合全国各地大禹文化资料,编印《大禹文化》丛书、《大禹治水》故事画本,创作舞台剧《大禹治水》,普及“大禹文化”。

目前,山东省2022年重点项目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加速推进,农耕文化博览园已完成主体建设,禹王亭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建设……禹城积极整合禹王亭博物馆、大禹公园、徒骇河景区、泺清河景区等大禹文化主题景区,串点成线,大禹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

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治水文化交相辉映,禹城致力于沿黄九省区大禹文化高地建设,树立古今交相辉映文化样板。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来源:山东宣传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刘培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