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土地利用低效闲置和产业用地缺口的矛盾,德州市平原县于2023年3月启动低效闲置用地处置专项行动,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梯次推进的原则,从开发区入手,精准摸排、综合施策,以点带面、分类推进,扎实持续开展企业闲置低效用地清理盘活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盘活低效闲置土地2466.54亩,嫁接新建项目14家,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536.04亩,为产业发展挖掘储备更多空间载体,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全面核准,依法依规抓处置。将清理盘活企业闲置低效用地纳入重要日程,以专班、专业、专门力量攻坚式推动。一是组建专班,全面梳理。成立高规格专班,组织自然资源、经济开发区、税务、法院、工信、经投中心等专人集中办公,对开发区范围内194家占地企业相关数据逐一梳理,将“占地面积、办证面积、空闲面积、3年亩均税收、经营状况、用电量”等情况汇总成表,汇集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财政、审计、国有平台公司、律师事务所、评估第三方等力量,细致分析每个企业历史背景,做到企业背景、数据透明化。专班先后到闲置用地企业调研8次,现场对话企业负责人30余家次,现场调研问题地块1000余亩,对低效闲置用地真实情况有了更深的认知。二是把握政策,依法依规。针对不同的企业,明确了收回、缴纳土地使用税、回购等多种处置方式,每种处置方式无论是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哪种措施,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得当、程序合法,确保清出法治权威、清出公平正义。三是系统梳理,注重方法。摸底过程中详细梳理每家企业的占地和使用情况,形成“一企一台账”,对法律和政策做深入的分析研判,形成详细的工作预案。同时运用好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落实水电气阶梯价格,对低效企业纳入D类,倒逼企业通过追加投资、扩大产能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加快占地50亩以上的规下、限下企业“升规”“升限”或退出,有针对性的明确招商引资方向、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实现“腾笼”与“换鸟”同步推进。
一企一策,狠抓闲置低效用地处置。突出问题导向,研究制定了《平原县低效闲置用地处置工作实施方案》,修订《招商引资项目入区落地及选址工作流程制度》。坚持对问题逐个研究、分类推进,总结出5种处置模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一是倒逼利用模式。根据企业闲置低效用地面积,下发税收催缴通知书,倒逼企业上项目或退出土地。督促乾丰热力、恒信轨道等13家企业新上项目。二是腾笼换鸟模式。陷入困境无法再生产的企业,规划用地符合新项目需求的,通过转让、收回等方式盘活利用。盘活中宥(平原)科技、自由基科技117亩土地,分别转让给绿霸化工、和林新材料用于新项目建设。三是限期开发模式。有投资项目和能力的企业,通过缴纳保证金、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方式,督促企业限期追加投资,开发利用闲置土地。督促伟峰永驻、京德智造产业园开工建设,总面积约156亩。四是协商共建模式。土地闲置、低效使用的企业,企业无再投资能力,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合作共建、嫁接项目等方式盘活利用。盘活晟合机电一期项目417亩土地,成功嫁接中桥科建、路桥集团2个项目。五是有偿收回模式。对无法短期开发利用企业,通过与企业协商,核算资产,签订合同书,直接收回储备。收回晟合机电二期项目475亩土地,引入昊图科技、恩宝生物、方略、茂施农业、鑫龙海污水处理5个项目。
创新管理,源头把控抓长效。牢固树立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从源头上把好土地管理使用。一是严把用地效益关。强化宣传,引导企业算大账、算长远账,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意识,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控制标准,适当提高投资比重和容积率。二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书记办公会、县政府常务会集中审核项目制度,严格按照环保政策、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标准筛选项目,新项目落地优先安排已盘活的闲置低效用地,目前,已与10个项目签订招商引资合同,诚汇双达医药中间体新建项目、欣安创能锂电池项目、中科森辉、滨特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13个新建、续建项目签订对赌协议。三是严把批后监管关。建立“批前早介入、供前严把关、供后重监管”的全程监管机制,对供地项目开竣工、投资建设、开发利用土地等情况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今年新供应的26宗工业用地全部建档巡查,杜绝产生的新的低效闲置用地。(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