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安澜壮阔,宛如一条金色绸带,在广袤大地上缓缓舒展,流淌着岁月的光辉和历史的沧桑。
沿着黄河,遇见齐河。作为德州市唯一的沿黄县,黄河在齐河县境内蜿蜒行进62.4公里,闪耀华夏的古齐国与奔腾汹涌的长河,共同编织了齐河广袤的田野与璀璨历史。
近年来,齐河县检察院聚焦国家战略,深耕主责主业,着力提升检察贡献度,把守护黄河水乡干成最美的事。
守护黄河水乡,让公益诉讼唱主角
“没想到还能以这样的形式‘遇见黄河’,书本知识真的变成现实!”该院新进干警安琪这样感叹,西北政法大学民商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安琪回到了家乡齐河,成为齐河检察公益诉讼部门的一名检察官助理,步入岗位第一次寻找公益诉讼线索,她就来到了黄河豆腐窝闸泄洪区,之所以发出这样感叹是因为毕业短短几个月书本上还“热乎的”公益诉讼知识,就运用到日常工作。
其实检察机关成为公益诉讼的“国家队”也是新鲜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到今年刚好10年,10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擘画蓝图到实际落地不断发展、全面推开,形成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该院立足沿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黄河重大战略实施,首创黄河“生态检察室+生态法庭”一体司法办案平台,打造“人大代表+检察官+N”协同治理监督平台,把涉黄公益诉讼案件办在黄河大坝上,把检察建议写在黄河岸边,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社区、乡村等基层第一线。
该院办理的一起黄河流域污染环境案,犯罪行为人为谋取非法利益,通过私挖渗坑处理盐酸、强碱除锈的化学废料,严重威胁了当地生态环境,面对此恶行,检察机关果断出手,不仅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让嫌疑人难逃法律严惩,更责令其全力以赴,修复被“玷污的自然”。
为确保修复方案既科学又接地气,在办案期间,该院召开检察公开听证会。会上,检察干警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们及附近群众解答污染物性质、水源安全等焦点问题,同时公开审议了第三方评估报告与修复方案,让正义与环保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坝下的百姓安心。
以检察力量,进一步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
“滋养沃土情无限,金穗摇曳谢河流。”这两句诗是几千年来沿岸人民“引黄治黄”的真实写照,而如今的齐河仍然靠着黄河水“栽下金梧桐,引来凤凰栖。”2008年,齐河黄河北展区解禁,黄河生态高新区建立,吸引无数优质企业落户大河岸边。为更好服务融入经济发展大局,齐河检察不断厚植营商环境的“法治沃土”,用检察之力守护大河之州上的经济发展的“新模样”。
“在这里投资我感觉十分安心,园区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企业的相关权益也能得到法律保障,我们园区不仅有法律志愿者服务点,还有检察机关的检察室。”一名入驻高新区企业经理说道。他口中的服务点就是检察机关在企业集中园区设置的“检察护企”服务站。
据悉,像这样的服务点已经在多个产业园区设置,通过常态化问计问需,不断把企业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定期向企业开展经济犯罪、安全生产领域、食药环犯罪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预防等主题宣讲活动,邀请民营企业家走进检察机关共话发展,精准提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检察贡献度。
在园区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刚刚参加完全市知识产权检察岗位练兵的检察官助理宋瑶瑶介绍,他们部门已经开展了多次知识产权检察保障及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在办理李某某等人出售假种子一案中,办案团队根据法律事实依法刑事不起诉,同时利用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建议行政机关作行政处罚,切实保障了涉案农业品牌的知识产权。
以“如我有难”之心,不断寻求生态保护创新之策
傍晚,站在齐河黄河大桥这座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民生桥”的雄伟建筑上,眺望西方,天穹与大地浪漫相遇之处,就是山东省唯一的黄河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基地,落日映照下,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谁欠下的环境账,就应该谁来买单。”该院检察长曹晓梅这样说道,“我们办理的破坏环境案件,在案发地无法开展环境修复时,可到基地开展替代性修复,实打实地为生态增绿,还能让生态效益‘看得见’,也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开启了新的路径。”
2023年,该院办理的高某、张某等人污染环境案中,犯罪嫌疑人在黄河沿岸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废机油,其间未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部分污染地块因拆迁无法原位修复的情况,检察官在诉讼中提出异地修复的方案,得到法院支持,犯罪嫌疑人通过补植复绿方式在修复示范基地开展替代性修复。
除了“异地修复”之外,该院还运用无人机对黄河63.4公里流域内的自然环境进行全景航拍,绘制黄河保护(齐河段)线路地图,打造“检察官+技术调查官+特邀检察官助理”新型办案团队,成立“黄河保护”办案组,并积极与山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共建黄河案例研究基地、成立“益德益心”工作室,不断创新检察履职手段,尽最大努力凝聚全社会公益保护合力。(高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