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他放弃高薪工作去山里支教,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他是高广里,德州市庆云县崔口镇齐东南村人。谈到支教,这个“90后”小伙子提到的不是艰苦和奉献,而是收获。他说:“支教生活让我收获了快乐与成长,还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走进深山,点亮梦想
今年29岁的高广里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即将毕业的他有很多让人羡慕的选择,可以读研,可以回乡考编,可以进高薪企业……可高广里毅然选择了支教。
“毕业找工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中华支教网页,看到宣传视频中的孩子们,坐在空荡荡的教室中,拿着书、看着黑板,眼神即空洞又渴望。我决定为他们做点事情,提交了支教报名表。”高广里说,从此便为他与四川大凉山的不解之缘揭开了序章。
就这样,高广里踏上了支教的行程。2017年9月,坐了40多小时的火车,4个多小时的汽车,到达了凉山州西昌市美姑县。“从来不晕车的我,在蜿蜒的山路上第一次感受到了晕车的痛苦。当时正值雨季,多处山体滑坡,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才用马车把我拉到了村子里。”高广里也正式成为了索玛花爱心小学的一名支教老师。
赶上雨季,教室多处漏雨,雨水倒灌进宿舍是常事。泥石流、塌方,停水停电、旱厕里爬满虫子……提起这些,高广里仿佛是在说一件轻松的事,最让他揪心的是孩子们的成绩。“一共三十多名学生,有一半考试只能考三十来分。”高广里回忆,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成绩,他采取小班教学,确保每一名学生都不落下。有趣的是,他在上数学课时经常拿出几分钟来教识字,甚至三年级的孩子都要从掰手指头开始教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高广里把所在班级的学生成绩拉到了及格,甚至出现好几个九十多分的学生。
山区的孩子课间或午休时,几乎没有娱乐活动。高广里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为他们讲述大山外的故事,他努力的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走出大山。高广里说,每天早上叫醒自己的,不是闹钟,而是这些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这样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
不忘初心,收获成长
高广里每每提起大凉山那些边陲小镇的孩子,都称呼“我的学生们”。他和“他的学生们”保持持续联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留存这他们的来信,保存着和他们的照片。“后来我结婚了,还有孩子联系到我,问我要喜糖,那一刻关于他们的回忆瞬间涌上了心头。”高广里说。
回忆起第一次走进学校,高广里坦言并没有期待中的兴奋,而是有些水土不服,经常被不认识的野草扎到,又痛又痒。2018年时,高广里来到大凉山不到一年,由于长期水土不服和饮食不适应得了阑尾炎。山区的医疗条件落后,他只能抵抗着病痛继续上课,最终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的公益人员把他送到了西昌市医院,进行阑尾切除手术。当家里来电话时,他忍着疼痛与父母聊天,却还是让细心的家人听出了端倪。事后父母要求结束支教项目,高广里拒绝了,他挂念着的,是山区孩子们的希望。
术后的高广里暂时不能参加支教工作,只能在西昌市里休养。“他的学生们”总是想方设法的来陪伴他、安慰他,通过其他老师的手机视频看望老师,询问病情。“养病期间正好赶上我的生日,孩子们得知后就在黑板上画了巨幅手抄报,视频中镜头里我看到他们歪歪扭扭的字迹:‘我们虽然不见几日,但我们像是不见了几十年’‘生日快乐’‘我爱你高老师’‘早日回来’……我当时鼻子就酸了。”高广里说,这一刻,他认识到了做教育、当老师是一件特别值得的事。
名校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选择去山区支教,工资也不高,高广里没少被质疑。诸如“你做这样的事情有多大意义?”“你干了这么两年时间,到底有什么用?”高广里笑着回答:“支教的经历,让我坚定了帮助更多人的信念,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奉献凉山,扛起责任
在高广里支教过的学校里,学生们不约而同为他起了一个称号:高爸爸。
用高广里家人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啥也不会干。”但在支教的6年里,他学会了做饭、种菜、修电、修水管、缝补衣服、垒墙等等。在高海拔山区里,受条件限制再加上孩子小,洗澡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孩子们甚至不知道洗脸刷牙,他们蓬头垢面,衣服袖子又脏又亮,身体散发着异味……高广里决心把清理个人卫生“挪”到课堂上,他说“孩子们下山考试时被沿路的村民连连夸赞,他们的礼貌、卫生不仅被村民肯定,甚至打饭的阿姨都非常认可,其他学校的孩子争着和我们的孩子交朋友,这一刻不仅我感到自豪,孩子们也倍感自豪!”
有一次,一个学生突发急性肠胃炎,山区信号差,联系不上医生家长,高广里与两位老师轮流背着孩子下山就医。“四十多分钟的路程,孩子在路上就疼晕了过去,那是我最害怕的一次。”高广里回忆道,好在送医及时,没有大碍。他就这样陪在孩子身边,懂事的孩子怕老师担心,也会主动去给老师擦眼泪。
2023年3月,高广里来到了支教生涯中最后一所学校——凉山州井叶特西乡阿尼村的阿尼村小。漆黑的教室,坑洼的操场,随时都会掉落的墙皮让高广里有些震惊。“甚至有一间教室都是由厕所改造的,厕所口只有一块木板盖住,全校师生共用一个水龙头,墙上烧坏的电线也有不少。”就这样,高广里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把教室全安装了灯泡,周末趁着下山买菜去山下河边挖泥沙买石灰,收集了村子里所有的废砖头,修起了一个丑丑的洗手台,高广里也会在教学之余修电、刷墙。学期末,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学校修建了单独的水源,面貌焕然一新。
直到现在,高广里依然与“他的学生们”保持联系。其实,比起物质上的帮助,他们更需要精神抚慰,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心事,需要有人帮他们解答疑惑,所以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给他们打个电话,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挂念他们,他们不曾被遗忘。”高广里说。
有担当、有行动,6年的支教生活让高广里扛起了社会责任这面大旗。(马新磊 刘如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