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构成的基因和要素,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探索非遗文化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之道,7月27日—8月3日,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党员先锋服务站“陶韵新语”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德州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州,因水而兴,九达天衢,德水安澜。运河悠悠,带给德州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团队先后来到德州市文化馆、德州市博物馆,在指导老师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文洁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深度文化探索,切实感受德州市兼收并蓄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被文物之美震撼,更被其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深深打动,大家积极提问交流,共同探索,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实践团成员了解非遗。在德州宋窑红绿彩博物馆了解到红绿彩瓷器的独特魅力与制作工艺,亲眼观看了红绿彩的绘制过程,感受了从素瓶白胎到精美瓷器的华丽蜕变。在建志剪纸展馆被非遗传承人张建志老师的剪纸作品深深吸引,聆听了张老师对剪纸技艺的讲解与传承心得,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古老艺术的魅力与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在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不仅领略了黑陶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工艺,还亲眼见证了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过程,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黑陶硬刻创始人毛军老师说到: “看到学生们如此热情地投入德州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保护,我感到非常欣慰。非遗传承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青年人的创新思维。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还能促进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团成员宣扬非遗。在德州运河社区,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亲手绘制了独属于自己的黑陶作品。“小手拉大手,共创非遗梦”,让孩子们了解德州黑陶的历史和文化,更是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岔河社区,他们还将剪纸课程带入社区,大朋友和小朋友在张建志老师的带领下一同体验剪纸,感悟剪纸中的内涵,体会生活中的非遗艺术。
实践团成员传承非遗。8月1日,德州市文化与旅游局会议厅内,青岛大学“三下乡”团队“陶韵新语”与德城区文旅局携手举办非遗研学计划研讨会。双方结合德州黑陶、扒鸡等非遗资源,设计互动体验课程,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文旅局提供场地支持,并建议结合德州历史增强研学深度。会议达成合作共识,成立工作小组细化实施方案,预计非遗研学项目将成为地方文化振兴新亮点,为青少年搭建起传统文化学习与创新的桥梁。
探寻非遗印记,传承文化根魂,焕发非遗新活力。“陶韵新语”社会实践团队明确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瓶颈,进而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将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发挥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作用,形成了共同参与、共筑传承的良好局面。深入非遗技艺的腹地,深刻认识到非遗作为地方经济隐形支柱的重要作用。多次进入社区宣讲传播非遗文化,力图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将非遗传承体系进一步完善,探索非遗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党员先锋服务站“陶韵新语”社会实践团队以行动践行责任,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更旨在激发非遗文化的现代活力,携手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共同繁荣。(姜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