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认得俺们,记得他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平原县94岁的老复员军人周金亭颤巍巍捧出一枚军功章,眼角湿润。
他口中的“他们”,是长眠于青山脚下的战友,也是如今被“检察蓝”日夜牵挂的名字。这份牵挂,是平原县检察院推动英烈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一根引线,连起了一场由检察牵头、多方参与、全社会接力的守护行动。
一件事 从数据碰撞到墓前祭奠
今年初,平原县检察院组织开展英烈保护工作专项监督活动,通过构建检察数字模型,经数据信息比对碰撞后发现,县域内存在革命烈士墓登记信息错误或未被纳入依法保护范围,遂开展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档案等方式,该院认为2座革命烈士墓登记公布过程中存在姓名不符、名实不符的情形,英雄烈士的姓名权、荣誉权受损,亟需予以保护。另3座烈士墓均符合革命文物认定条件,应依法参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置公示文物保护标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该院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审前程序,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职责。
此外,检察官根据初步核实的信息,与县社工部组成志愿服务队,开始实地走访、多方求证,并祭扫多座烈士墓。
一条路 党建引领下的融合创新
如何将英烈保护从发现问题的“一件事”拓展为长效常态的“一条路”?平原县检察院的答案是:党建引领,融合创新。
据了解,该院将英烈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作为重点工作,探索推出党建引领“检察公益诉讼+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融合模式,主动打破单位部门壁垒,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与检察院共同牵头、多方协同”的司法志愿服务机制。
该院“益德益心”工作室不仅是检察官办案的“外脑”,更是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的窗口。作为枢纽平台,“益德益心”工作室引入专业社工和历史学者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懂法的检察官、知史的学者、力行的志愿者组成“三有”服务队,让法律监督插上社会力量的翅膀。
“聘请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为特邀检察官助理,实现了司法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该院副检察长张胜利介绍说。

今年8月,由该院与社工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卫健局共同牵头的志愿服务联席会议召开,同时,全县“勿忘来时路”新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各乡镇街道、数十家单位、数百名志愿者参加。12个小组奔赴全县,看望78名“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和老复员军人,提供法律服务,收集红色记忆,也将党和社会的温暖送进门。周金亭正是检察志愿团队走访的老复员军人之一。
同时,该院将同步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坚持党员带头示范,主动认领“微心愿”、结对服务“三属”及老复员军人,院领导以志愿者身份下沉一线。将党史、革命史、英烈公益诉讼保护典型案例纳入主题党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重要模块,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
“我们的党员既是一线普法的检察官,也是心怀暖意的志愿者。通过专业赋能志愿服务,让检察温度以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走好新时代检察群众路线。”该院机关党委书记杨峥说。
一颗心 从守护到传承的使命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对于未成年人检察部门的检察官来说,英烈保护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们把红色课堂“搬”进校园、烈士陵园、老兵家中。孩子们触摸着老兵的军功章,听志愿者讲述烈士的故事,“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再是一句课文,而成了一段可感可触的历史。
如今,由志愿者第一轮走访收集、核实补充的英烈事迹和文物资料,已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被郑重移交给党史部门,用以丰富地方英烈史料编撰——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从一位老兵的泪水,到一座烈士墓的修缮;从一份检察建议的发出,到一场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从历史碎片的打捞,到红色基因的根植——平原县检察院以党建为引领,以公益诉讼为引擎,融汇司法社工和志愿者之力,一步步走实这条守护英烈、传承精神的“来时路”,更矢志迈向新征程,让信仰之光点亮“奋进路”。
“我们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凝聚社会共识与合力,将英烈保护作为公益诉讼和法律监督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协同发展。积极延伸检察服务链条,将检察服务和英烈精神传承精准输送至‘最后一公里’,切实营造崇尚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社会氛围。”平原县检察院检察长赵亮说。(邵玲俐 高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