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6岁的王先生因巨大的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再次入院。这颗直径已达8厘米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致命。更棘手的是,王先生曾在2016年植入过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新支架需要跨越旧支架,精准到达预定位置。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王海庆团队果断选择了全腔内微创手术,并决定挑战难度更大的“体内开窗”技术。凭借团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默契配合,他们利用先进的影像融合技术,成功在毫米级的支架壁上开出了“生命之窗”,完美重建了血流通道。两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王先生术后恢复良好。这台手术,不仅拆除了患者体内的“炸弹”,也标志着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在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76岁的王大爷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王海庆为其量身定制了微创腔内隔绝术方案。手术仅两小时,但前期方案的制定却耗费了团队三天时间。“每个人血管条件千差万别,”王海庆说,“我们必须反复推演,精确计算血管角度、直径,选择最合适的支架型号和释放路径,确保万无一失。”而对另一位71岁同时存在大腿、腹部、颈部多处血管狭窄及闭塞的屠女士,王海庆团队创新性地在复合手术室内,利用亚洲先进的GE滑轨CT-DSA一体化介入系统等设备,通过“一站式”复合手术(杂交手术),一次完成了原本需要三次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极大减轻了高龄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静默工程:守护血透患者的生命通道
在血管外科,除了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还有一项关乎生命延续的“静默工程”——建立和维护血透通路。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说,这条通路就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68岁的胡女士,依靠血液透析已维持生命14年。长期的透析让她的血管不堪重负,左胳膊上的动静脉内瘘已经经历了两次堵塞。当第三次堵塞发生时,焦虑和恐惧笼罩着她,“不敢吃饭喝水,心理压力非常大”。找到王海庆时,他仔细检查了胡女士左臂上那些饱经沧桑的血管,温和而笃定地说:“别担心,我们帮你再开一条路。”他迅速评估,用笔在胡女士手臂上清晰标记出新的手术路径,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血管通路重建手术。当血流再次顺畅地通过新建立的“生命线”,胡女士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没有血管通路,就没有血液透析的机会。保护通路就是保护生命。”这是王海庆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团队工作的核心准则之一。在德州,像胡女士这样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有1500多名。王海庆深知这条“生命线”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不仅精于各种复杂通路的建立(如人工血管移植、复杂自体内瘘成形术等),更致力于通路的维护和并发症处理。几年来,团队已成功为百余例血透患者建立或修复了生命通道,让许多患者免去了奔波求医的辛苦,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生命线”的难题。
世界眼光:架起国际交流的“血管桥梁”
王海庆的视野从未局限于德州,甚至不限于国内。他深知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交流与合作。作为具有留日、留英背景的访问学者,他积极推动德州血管外科与国际前沿接轨。
2023年9月,受日本心血管外科权威大桥壮树教授的邀请,王海庆远赴日本横滨,参加日本德洲会国际心脏血管论坛。在这个汇聚了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百余位专家学者的国际讲台上,王海庆以流利的英语,自信地进行了20分钟题为《Hybrid TEVAR Approach for Aortic Arch Pathologies: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in China》(使用杂交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经验分享)的学术演讲。他向国际同行详细介绍了德州医院在处理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方面的创新思路和技术成果,特别是高难度的“体内开窗”等技术的应用经验。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的名字和王海庆团队的经验,首次在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高端平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