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峰,男,198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治医师。14年来,他扎根临床一线,用精湛的医术驱散患者的疼痛,用温暖的关怀点亮生命的希望。无论是上级安排任务还是科室人手紧张的忙碌,张玉峰始终冲锋在前。从初出茅庐时面对肛肠疾病患者的羞涩,到如今能精准判断每一处病灶的从容,张玉峰的从医轨迹里,最动人的篇章写在万里之外的新疆大地。
磨剑十载:从“新手”到“主心骨”
2010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张玉峰走进外科病房,第一次独立缝合伤口时,手指因紧张微微发颤。带教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外科医生的手,既要稳如磐石,又要敏如游丝。”这句话,他一直谨记在心。后来被调至肛肠外科,起初他总觉得这份工作“尴尬”,患者不好意思开口,他也常因近距离检查满脸通红。上级医师看出他的窘迫,说:“肛门直肠是人体的‘排污口’,这里生病更难受,医生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良药。”这句话点醒了他。他开始逼着自己放下顾虑,耐心听患者讲述病情,哪怕是最隐私的细节也认真记录。
10年间,他从只能做辅助操作的住院医师,成长为能独立完成肛肠外科手术的科室骨干。
请缨入疆:把肛肠医疗技术搬到天山脚下
2023年,得知有援疆医疗任务,张玉峰主动报名。新疆的外科医生少,那里的患者更需要能拿手术刀的人,我们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他这样说服妻子,安顿好两个年幼的儿女,登上了前往新疆的飞机。
抵达医院后,现实比想象更棘手。当地医院缺少肛肠专业医师,患者多是疼得受不了才来就诊,往往已发展严重。语言不通是另一道坎,患者不好意思通过翻译细说病情,常常只用手比划“屁股疼”。
2023秋季一位来自1400公里外的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同胞对他来说印象深刻,患者带着痛苦表情来的门诊,用不流利的普通话急切的说:“医生!医生!......哎呦~~我要疼死了,救命啊!哎呦......哎呦喂......”。“医生,救救我的老公,他的屁股坏了,他才22岁,呜呜呜~~~~”。张玉峰在安抚好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后,了解到患者买买提(化名)10天前出现尾部疼痛,以为是“痔疮”发作,能自行好转,持续用“痔疮”膏治疗,病情不仅未得到缓解反而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口服止痛药也没有得到缓解,不敢坐,不敢躺夜间疼痛更加明显,以至于夜不能眠,辗转2家医院最终到三坪农场医院。同时张玉峰仔细检查并确诊为藏毛囊肿伴有脓肿,在受援地少见病例,通常需要转乌鲁木齐市治疗,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在三坪农场医院开展“藏毛囊肿伴有脓肿”切除术,填补了这项技术的空白。
传艺带教:让边疆也有“治痔能手”
“援疆不是‘走穴’,得留下能扎根的技术。”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倾囊相授,有问必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设培训班,据统计,他在疆期间完成各类肛肠及普外科手术200台,培训100余人次,帮带三坪农场医院人才3人,开展手术现场教学,分享诊疗经验,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定时反馈学习成果,至返回期间帮带学生已能自主完成常见外伤、体表肿物、痔等常见病的手术治疗。
在2023年三坪农场医院等级评审中帮助其完善肛肠科管理制度、手术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等规章制度20余项,完善各种工作流程;当地外科医疗技术相对落后,他不仅承担肛肠科业务,还协助其开展完成皮脂囊肿切除、脂肪瘤切除、脓性指头炎、软组织感染、痔、肛周脓肿、肛瘘等手术,手术质量及数量均较同期具有大幅度提升。
他积极参与医疗系统各项活动,先后参加2023-24年山东援疆医生义诊送药行动(104团、221团、墨玉县、五一农场等巡回义诊)、2024兵团第十二师半程马拉松比赛安全保障任务、第八个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活动保障任务、三坪农场医疗组牵头开展的山东援兵团医疗专家组巡回义诊活动(头屯河站、三坪站、五一农场站)、科学预防快乐同行进校园宣传预防疾病知识、十二师山东援兵团医疗队赴十四师巡回义诊、十二师重阳节文艺演出安全保障任务、参加广泛开展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送医送医下乡活动等各种医疗活动。在第十二师2024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检验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团结奋进新征程“十二师职工篮球比赛”安全保障任务,利用休息时间在三坪农场鲁兵驿站诊疗,广受好评。
归乡续行:带着天山的嘱托温暖行医
2024年援疆结束,张玉峰离开时,三坪医院的同事们和患者自发给他送行。他带教的学生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老师,您教我的,我会教给更多人。”
回到县人民医院后,张玉峰依旧保持着援疆时的拼劲。14年间,他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没获得过多少耀眼的荣誉,但他的故事藏在康复后的笑容里,刻在新疆医院的手术记录上,写在年轻医生握刀的手劲里。正如他常说:“医生的价值不在奖杯里,而在患者康复的笑容里。”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医院,还是在万里之外的边疆,他始终用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王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