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德州频道>内容详情

第五届国际耐盐碱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讨会举办 专家学者齐聚商都论“薯”

2021-08-04 10:15:4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8月3日,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和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五届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召开。

来自中国种子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南方马铃薯中心等众多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我国有盐碱地14.8亿亩,其中有开发潜力的5.5亿亩左右。随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盐碱土改良利用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马铃薯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营养丰富、粮菜兼用、产业链长。发掘耐盐马铃薯种质资源,选育和种植耐盐品种是盐碱地开发最佳途径之一。”研讨会主持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说,“今天大家齐聚一堂,就是为了共商‘薯’事,进一步推进耐盐碱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

“尽管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种业大国,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种业强国。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从种子创新、培育企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八个方面分享了她对推进耐盐碱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看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万兴,湖南省农科院张勇飞,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组长李旭刚,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崔长磊等9位专家学者分别以《马铃薯耐盐相关基因定位与分析》、《通过组学驱动马铃薯辐照育种,创新选育马铃薯抗盐碱资源》、《马铃薯抗盐碱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2021年耐盐碱马铃薯品种筛选工作报告》等为题做了主旨发言。

据了解,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耐盐碱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讨会。2017年起,该集团依托承担的山东省良种工程首开先河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开展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组建近30人的盐碱地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队伍,联合国内外20余家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目前,在中度盐碱地上筛选出耐中度盐碱材料26份;在轻度盐碱地上,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不同马铃薯耐盐栽培技术试验,包括整薯播种、覆盖技术、新型改良剂利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施用等,使得耐盐碱品种亩产达到9255斤;在中高度盐碱地马铃薯和碱蓬间套立体多元化栽培技术研究也初见成效。

希森集团已建立了耐盐碱马铃薯资源库和耐盐碱评价体系及标准,创立了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育种体系,并育成6个耐轻度盐碱的马铃薯品种,去年6月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耐盐碱品种达到亩产3400斤。

“在这片盐碱地上,希森系列种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扎根结果。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以研发为牵引,以‘种质资源创新—专用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关键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创制优异亲本材料为突破口,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创新,建设山东省乃至国家级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加大耐盐碱新品种选育及区域试验力度,推动盐碱地马铃薯的产业发展。”胡柏耿信心满满地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周建新

通讯员 贾鹏 郝坤 张梓琪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刘培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