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最南端的夏津县白马湖镇白庄村,到北端的德城区第三店村,大运河在德州境内蜿蜒曲折流淌了141公里。
千百年来,汩汩运河水滋润了两岸丰饶的土地,养育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也孕育出德州运河岸边独有的“年味儿”以及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新春来临之际,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德州频道推出特别策划——“大运河畔‘年味儿浓’”新春走基层大型行进式主题报道,带您来到大运河畔,赶年集、买年货、看非遗、品美食......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纽带和最有特色的年俗活动,品味德州最浓的年味儿。
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衍生出“船工号子”、“乱弹戏”等体现劳动人民对生活热爱、向往的民间曲调,并且伴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客们沿运河传播,经久不息。1月19日(腊月二十八),记者来到卫运河东岸的夏津县白马湖镇,拜访了一支“年迈”的乐队,近距离领略“乱弹戏”传唱300多年的独特魅力。
夏津“乱弹戏”是德州市夏津县的地方戏曲之一,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而是弹拨技法和频率千变万化。2009年,“夏津乱弹戏”被收录入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乱弹戏”始于明末清初,起源于秦腔,因秦腔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兴隆,南北通商贸易日趋繁荣,南北艺人合班,联袂演出,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
“山后里来了高俊宝……”伴着黄登高激荡人心的唱腔,围观的乡亲们纷纷打着节拍陶醉哼唱。“乱弹戏”形成初期,无论演员或乐队全都围在桌子四周,坐在凳子上演唱,称为“坐唱”。后来又聘请名师把每个行当的角色,编排成动作、舞蹈、对打等形式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既丰富了“乱弹戏”的表现,又因其高亢嘹亮、荡气回肠的唱腔和演员们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表演,构成了精湛的艺术形式。
在演唱中“乱弹戏”以笙、弦子、大笛、小笛、锣和鼓等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音律婉转悠扬,耐人回味。戏班中“小笛”的吹奏者黄登阁向记者介绍,学“乱弹戏”要多年的苦练,“我从十几二十岁开始学,已经吹了有50多年了。”戏班兴盛时,周围县城及村镇每逢赶庙会,都邀请他们参加演出,演员们全是自愿助兴,从来不计报酬,且场场爆满,戏台下人头攒动、喝彩叫好,可见当时人们对“乱弹戏”的喜爱。如今的夏津“乱弹戏”队伍,虽然是一支演员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年迈”乐队,但他们饱含热爱,非遗传承人李庆亭说:“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慢慢了解、喜欢传统艺术,这是好事情,我们也希望‘夏津乱弹戏’能源远流长。”
近年来,夏津县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充分发掘和保护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这让“乱弹戏”爱好者们对自己心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充满了信心,传承三百多年之久的古代民间音乐,如今虽然式微,却依然袅袅不绝。(姜玉茹 张雪 王应新 田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