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德州市举行“走在前争一流”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德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德州市全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德州市四个骨干产业集群和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为:
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全市共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71家,其中规上企业39家,产品主要集中在硅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半导体照明、手机射频芯片、光纤通信配件等新兴产业及电子元器件、数字仪表、智能网络终端配件、汽车电子等传统优势领域。新材料产业:全市共有280家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33家,主要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和特色金属材料三个细分行业,拥有铝用预焙阳极、优质浮法玻璃原片、蜂窝陶瓷载体、土工布、风电机舱罩、通风人防、碳纤维预浸布、高性能焊丝等近千种产品。
高端化工及复合材料产业。全市共有206家正常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31家,主要涉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四个细分行业,拥有尿素、醋酸、焦炭、炭黑、复合肥、农药、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近千个产品。
高端装备产业。全市共有规上企业397家,主要分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行业成套装备、高端零部件、中央空调及地源热泵、环保装备、风电装备等7个产业。
食品加工产业。全市共有生产企业1035家,其中规上企业216家,主要有功能食品、粮油、肉制品、调味品、酒水饮料和休闲食品六个细分子行业。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功能食品与保健品、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消杀产品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236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
体育器械产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器材、商用健身器材、健身路径体育器材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211家,其中规上企业34家。
特色轻工纺织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造纸、家具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1727家,其中规上企业301家。
下一步,德州市将以“三三倍增”为引领,从四个方面全力抓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争取到2026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力争超过两位数;力争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及复合材料、高端装备、食品加工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特色轻工纺织产业突破500亿元,生物医药、体育器械、新能源汽车产业保300亿元争500亿元。
聚焦做大工业存量“压舱石”
培植大产业。一是组建工作机构。计划于4月中上旬组织召开强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动员大会。拟成立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推进委员会,组建16个产业链“链长制”专班,实施“红链赋能”工程,加强产业链党建联建。二是实行“十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链“一名市级领导链长挂帅、一个联合党委领导、一个专班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批链主企业培育带动、一个专业承载园区、一个创新发展生态、一套支持政策、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套图谱清单”。
培强大企业。培植壮大“双50强”和链主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和关联企业向优势骨干企业聚集,培育一批规模大、营收高、实力强,在行业内有带动力、影响力、具备产业核心凝聚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积极发掘和培育一批制造业强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强产融合作对接服务。争取到2026年,规模以上企业达3000家,营收过500亿元、100亿元、50亿、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家、10家、20家、70家左右,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家,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倍增。
聚力大项目。抓“千项技改”、盯“千亿投资”、促“千企提升”。重点抓好总投资346亿元的华鲁恒升新能源新材料、总投资300亿元的德瑞智能制造、总投资205亿元的有研半导体硅材料等重点技改项目,争取每年实施一批投资超10亿、50亿甚至100亿的大项目、好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速达到10%。
构建大园区。每个县市区围绕1-2个产业链主企业规划建立专业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宁乐庆体育产业、德开武复合材料产业、禹平乐未来食品产业等县(市、区)产业链区域协同发展。重点支持天衢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华鲁恒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泰山体育产业园,通裕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链主园区持续扩展。
聚焦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2026年,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乡镇和重点村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建成3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推进行业数字赋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一行业一重点”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厂50个、数字化车间300个、数字经济园区20个。
扩大数字产业规模。以天衢新区为核心区,依托威讯、有研等重点企业,融入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分工,实现沿链扩张。积极引进忽米网、腾讯云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鼓励京鲁数谷、京德数谷等数字经济园区做大做强,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数字经济产业转移。到2026年,数字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构建数字产业生态。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加大数字经济载体建设,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力度。到2026年,数字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聚焦招引工业振兴新元素
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积极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链主企业、创新平台,争取在引进央企、强企总部上实现突破。
引入大平台。积极引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高等院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建立工业设计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创建更多省级、国家级平台载体。
拥抱新模式。按照项目集群式引进,产业连接式转移的模式,推广乐陵星光食品产业园的运作方式,依托链主企业的引领和资源优势,吸引配套企业,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协同倍增效应。
汇聚名团队。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三支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一批专业研究机构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脑”。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招引大总部。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创新政策支持,积极对接京津冀先进资源,争取在引进强企、名企总部上实现突破,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聚焦强化产业生态大保障
锚定打造“比肩国际,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积极创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境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保姆式服务,设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县市区CGO机制实现全覆盖。规范各类涉企检查,最大限度减轻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要素保障。充分发挥“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牵引作用,积极实行“标准地”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体系,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
协同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深化链长制推进+链主企业带动,建立完善推动工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市县两级工作联动和政策协同,强化督查和考评,形成鲜明工作导向。(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