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德州市召开“深化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刘学武介绍该县市区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天衢新区聚焦各村服务资源分散、力量薄弱、效能不高等问题,制定《关于推进农村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深化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强村共富的指导意见》,以深入推进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为契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重点发力,着力打造“共同体为民服务圈”,全面提升共同体服务水平。
党建引领,健全服务保障
配强服务力量。推动45名镇(办)干部下沉共同体集中办公,公开选聘164名治理专岗人员下沉一线,每个共同体专兼职人员达10人,辖区内行政村全部实现“一对一”专人包保。
建强服务阵地。高标准打造15个共同体党群服务中心、213个网格红色服务站点,全部设置便民服务大厅、法律服务站、农技培训站、快递服务站等功能分区,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全面提升群众服务体验。
织密服务网格。发挥共同体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共同体联合党委—行政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落实“镇班子成员包共同体、共同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包”制度,明确服务联系户,划定服务区域,实现服务无死角。
聚焦需求,丰富服务供给
优化政务服务。建立共同体服务清单,持续推动135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依托共同体党群服务中心,承接区镇下放的行政审批权、综合执法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低保、危房改造、营业执照等业务。保持窗口工作人员相对稳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推动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
拓展社会服务。针对群众提出的法律、就业、医疗、购物、康养、助学等方面需求,依托共同体服务中心打造技能培训中心15个,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累计开展农业技术、新型农民、母婴护理、面点制作、网络电商、蘑菇培育等技能培训21场次,覆盖1.3万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一门专业技能。
优化公共服务。打造15个“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积极引导卫生室、便民超市、家长学校等向共同体党群服务中心聚集,拓展水电燃气费代缴功能,打造农村“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集聚服务资源。组织12家区直单位、21家企业与15个共同体牵线搭桥,建立共同体服务“三张清单”制度(群众“需求清单”、共建单位“资源清单”、共同体组织双方签订“共建项目清单”),签订项目清单207个,组建志愿者行动队371支、1000余人,累计开展老年人义诊、爱心理发、康养讲座、帮扶助困、法律援助、感恩母亲节、防汛应急演练等服务活动150余场次。既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开展订单服务。建立“群众点单—共同体派单—共建单位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服务机制,一事一办、一事一评,将区域党建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公共服务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有限服务为按需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5127”共同体便民服务品牌。“5127”即“5分钟与来电人见面落实情况、小事网格1天办结、大事共同体2天内办理、难事镇(办)7天内解决”,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840余件,共解决热点难点问题573项,化解矛盾纠纷362起,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格中解、情在网中结。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建共同体既是载体,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村庄“前端融合、后端支撑”的关键,在为民服务上“相互补台”,在服务成效上“好戏连台”,天衢新区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通过探索实行组织引导、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做到政府服务和村民需求无缝对接,实现由“分散运行”向“跨村联动”的转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阮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