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德州频道>内容详情

德城区: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善治”共同体

2022-09-08 11:53:1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9月8日,德州市召开“深化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德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守鑫介绍该县市区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情况。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德城区聚焦村级“看得见、管不了”,镇街“管得了、看不见”的基层治理难题,通过优化体制机制、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服务载体,以系统思维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善治”共同体。

围绕治理能力转型升级问题,优化体制、赋权扩能,增强共同体治理核心。在组织体系上,出台《共同体规范运行机制》,构建起“镇街党(工)委—联合党委—村级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服务队—党员中心户”的六级组织链条。在赋能提质上,推动政策、资源等向共同体下沉,赋予共同体对村党组织书记任免、村级重大项目、拆违拆临等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权。在人员配备上,采取“任职挂职+选派下派+招聘整合”等方式,组织60余名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镇街机关干部下沉治理一线。摸底排查党组织、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等三类带头人400余名,分批次到共同体挂职锻炼。实行“两岗三下”工作法,每个共同体设立为民服务岗2人,村书记轮值岗1人,推动村级力量向共同体集中。

围绕群众诉求多元问题,聚焦需求、完善功能,强化共同体服务能力。建强服务阵地。按照“就近服务、方便群众”原则,依托中心村建设500平以上的党群服务中心11个,其中1000平以上的5个,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点59个,做强做优党群服务实体平台。充实服务力量。统筹布设8个共同体党代表工作室,下沉市、区、镇街三级党代表90余名,收集道路破损、灌溉用水、环境整治等群众反映问题200余个,化解率达95%。出台《“1+N+5”党员联系户制度》,由共同体牵头,每个行政村建立N支党员服务队,每支服务队管理10名左右党员,每名党员联系不少于5户群众。拓展服务内容。在共同体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设亲子早教、四点半课堂、暑期托管等便民服务项目,引入舞蹈培训、日间照料中心等公益商业服务项目,充分释放优质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式服务,全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围绕治理方式单一问题,创新载体、互融共治,激发共同体“善治”活力。以党员联管为支撑,推动政治“强”起来。创新推行“班子成员联培、后备干部联育、党员干部联管、组织生活联过”模式,探索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到共同体“双报到”,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党员量化积分管理体系。以阳光议事为抓手,推动自治“实”起来。以共同体为单位创新推行每月“阳光议事日”制度,由联合党委书记召集各村“两委”干部,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对共同体内经济发展、财务开支等重大事项进行商议,实现“共同体的事群众说了算”。以公开评议为重点,推动法治“严”起来。在共同体、村两级探索成立9—13人构成的“评议团”,共同体或村党组织书记任团长,“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法律顾问等任成员,通过公开评议的方式,面对面摆出问题,由“评议团”形成《评议决定书》。村级未能化解的可移交共同体继续评议。今年以来,共召开两级评议会30余场,化解民事纠纷、信访案件等26件。以红白理事会为切口,推动德治“活”起来。由共同体党委、村级党组织分别牵头成立两级红白理事委员会,党组织书记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统一设置婚丧嫁娶标准,取消拜祭等陋习。以智慧平台为载体,推动智治“管”起来。深入推进区、镇街、共同体、村四级网格化治理大平台建设,推广“微连心”小程序,设置“随手拍”“微服务”等模块,构建“民呼村应、村呼体应、体呼区应”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德城区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促善治,真正构建起治理发展互融互促的共同体工作格局,现已建成都市农业旅游、化工园区配套服务产业等5个产业联营示范区,预计年内11个共同体内村集体经济全部超17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村超30%。(阮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刘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