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为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扩大以乐陵为中心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凝聚强大力量,中共德州市委决定举办“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相关纪念活动。5月9日,德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共德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苑衍刚,乐陵市委书记王晓勇,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院长李超,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高建出席,介绍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德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 苑衍刚
2023年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为缅怀先烈,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冀鲁边区军民创造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精神,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共德州市委将举办“1938—2023·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德州是历史文化高地,更是一片红色沃土。这里民风淳朴,勤劳务实,崇德尚贤,既有齐鲁文化的内敛厚重,又有燕赵文化的豪侠仗义,更有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州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山东境内率先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逐渐形成完整的革命政权。“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双星闪耀,为山东和全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冀鲁边区以德州为中心,西起津浦铁路,南濒黄河,东临渤海,北抵天津独流减河,囊括了当时隶属于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的二十多个县。冀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意义十分重大。尤其在全面抗战时期,冀鲁边区的“四个第一”点燃了齐鲁大地的抗日烽火。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民众抗日团体和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发动了山东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乐陵黄夹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乐陵枣林阻击战。建立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萧华等23位开国将军曾在这里战斗过。冀鲁边区军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冀鲁边品格”,是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从冀鲁边区的发展历史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启示,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学习研究。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切服从党的战略需要
冀鲁边区是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后,响应党的号召,中共津南特委和中共鲁北地委相继建立,先后领导了陵县暴动、平原五乡师“反会考”斗争、沧县鞋业工人罢工、泊头省立第九师范的学潮和庆云马颊河大罢工等。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为加强冀鲁边区抗日力量,将津浦路以东的宁津、庆云、乐陵等县党的工作交给山东省委领导,建立了冀鲁边区统一的党组织——中共冀鲁边工委,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38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派兵去山东”的指示,八路军第115师永兴支队和第129师津浦支队到达乐陵县城,胜利完成了挺进冀鲁边区的任务。1938年7月,115师343旅政治委员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挺进冀鲁边。武汉会战结束后,山东在全国战略布局尤其是平原作战中的地位凸显,115师师部进入山东。解放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了5支部队,17.2万人参军入伍,他们从渤海分别打到海南、打到上海、打到天山、打到武夷山,分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调出部队遍布全部四个野战军的战略区。其中,一支由8500名鲁北翻身农民子弟组成的劲旅——渤海军区教导旅,成为我军唯一一支从祖国版图的最东端打到最西端的铁军。他们在解放全中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此,冀鲁边区的建立发展和斗争壮大始终坚定贯彻党中央部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必须深深扎根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靠山”
冀鲁边区是平原地区,没有群山掩护,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靠山”。也就是徐向前元帅所说的“人山”理论,什么样的山也没有这样的“山”好,没有这样的“山”管用。冀鲁边区高度重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边区群众积极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捐粮捐物,组织民工支前,安置大量前方党政军机关、兵站、医院、工厂、学校,接收伤员、伤残军人、干部家属和随军民工等40余万人,成为华北战场稳固的大后方。边区军民坚定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乐陵政府县长牟宜之、收编国民党地方武装曹振东部队等,组建了战地动员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影响带动群众40余万人,使冀鲁边区党组织和军队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展馆中“常大娘一家”就是其中典型代表。1938至1939年间,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力量由最初的不足3000人发展到2万余人,成为山东6大抗日战略区中,主力部队发展最快、人数最多的一个区。从1939年9月开始,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冀鲁边区“挺纵”主力先后分9批向鲁西、鲁南等地区转移15000余人,为开辟和巩固其他抗日根据地作出巨大贡献,成千上万冀鲁边区儿女将热血洒在了异地他乡。
必须建立巩固完善的人民政权,为战争胜利奠定有力根基
1938年9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建立的中共冀鲁边区特委,积极整顿各级党组织,与军政委员会密切配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和群众团体,抗日民主政府由1个增加到8个,还相继建立起妇救会、农救会等群团组织,大力加强经济建设,贯彻减租减息,加强金融管理,并开展节约运动,保证军需民用,巩固经济阵地,开创了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2年12月成立冀鲁边战时行政委员会后,即颁布施政纲领,发出边区政权工作指示,制定一系列发展生产、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措施。抗战期间,在乐陵县大桑树村一带成立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创办了《烽火报》《冀鲁日报》等报刊,开办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军政学校,前后培养干部2000多名,初步完善的政权雏形巩固了敌后抗战阵地。
必须传承弘扬对党忠诚、大爱为国、敢于牺牲红色基因,为一切斗争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冀鲁边区的抗战是最艰苦、最残酷的抗战。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有90多名县团级以上干部、10万多名战士民众牺牲。涌现出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楷模,如黄骅、杨靖远、杨忠、吴匡五、马振华、崔兰仙等。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比如,因拒不说出八路军藏身之地被敌人铡为三截的尤宝森,为保护党的机密将密信狠劲塞进腿上伤口深处,被捕后四肢全被打断,最后从容就义的交通员王壮基,等等。在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冀鲁边区有35人入选。冀鲁边区军民用血与火淬炼的“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品格”,以及8000多渤海军区教导旅子弟兵的“敢扛、硬扛、死扛”精神,都是永远值得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闻界的朋友们:
生活在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上,我们将紧紧围绕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传承中发展红色文化,在弘扬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讲好新时代“德州故事”“冀鲁边区故事”。
我们正致力于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名城。以冀鲁边革命纪念园为核心,改造提升纪念馆展陈内容,建设萧华将军革命文物陈列馆、宋哲元纪念馆等,积极打造集参观学习、教育培训、观光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综合体,叫响“冀鲁边”红色品牌,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我们正致力于加强保护利用,建设党史教育实践基地。深入挖掘冀鲁边区的史实史料,集中整理一批不同层面的标志性人物、标志性事件,变红色印迹为党史课堂、红色景点为党史教育基地,不断完善党史阵地精细化建设,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我们正致力于以“双红”文化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乐陵位于冀鲁边区核心区域,拥有三千年红枣栽培历史,近百年红色基因传承。我们正结合千年红枣文化和冀鲁边红色文化,打造“双红”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双红”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推出更多精品旅游项目,引培更多有实力、有创意的市场主体,全力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高地。
我们正致力于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红色文化传承载体。积极支持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讲座、主题座谈会,举办红色学术交流会,讲好红色故事,持续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影响力,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生活,在交流互动中传承弘扬。加快总投资12亿元的乐陵星锐影视城建设,方便人们观看红色电影,感受红色文化。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以弘扬禹城大战史实和精神为主题的纪念展馆,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融合传播,使红色资源直抵公众内心。
“1938—2023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具体实践。我们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持续宣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扩大冀鲁边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我们一起透过历史的硝烟,去追寻老一辈的英雄足迹,这必将激励着我们不忘革命传统、牢记初心使命,必将激励着我们把冀鲁边区军民抗战精神转化为坚定信仰、转化为忠诚担当、转化为干事激情,也必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力量。(翟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