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德州市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洪利,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燕燕,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杜兴堃,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锦,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爱云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五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三个高于”目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有望顺利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这五年,我们经历了疫情和产能转移的重大考验,全市上下勠力前行、靶向施策,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总量又登上了一个千亿级台阶,从2020年的307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047.7亿元,4年的增量超过950亿元。农业基础越发牢固,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157.6亿斤、居全省第2位。重大项目支撑有力,累计实施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2500多个,争取政策性资金1080.6亿元。在千亿级政策资金支持背景下,一批既利当前、又管长远、多年想干没有干成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总数达到11家,居全省第7位,新增挂牌企业396家、总数达到594家,累计直接融资870.9亿元。
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这五年,我们聚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市、数字经济百强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均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4.9个百分点。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省级87家,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鲁北大数据中心成为全省重点规划布局的三大工业大数据中心之一。构建11条标志性产业链,产业布局日益清晰。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有研系”7个大项目落地投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了“从一片‘芯’的萌芽、到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构建”,更是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0”到“1”飞跃,仅仅4年多时间,就被授予“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称号。
三、融入京津冀向纵深推进。“十四五”时期,德州实现了从“机遇捕捉”向“体系深耕”的重大转变,出台《关于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获得国家发改委、省政府专项政策支持,天衢新区成为山东省对接京津冀重大战略的“桥头堡”。“十四五”以来,新增与京津冀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企业264家、引进科技成果119项,新引进和建设有研半导体、乐陵影视城等一批影响力重大的产业项目。抓住黄河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借力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实施,创造性推动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工程,围绕大运河打造了国内首条马拉松专用赛道,黄河流域产业技术创新中试基地联盟落户德州。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全域纳入济南都市圈规划,“错位互补”的产业集群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推动德州市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效能空间治理。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提高到57.3%。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一大批交通、水利重大工程以及市文化科技中心、体育公园、天衢博览广场等服务市民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用。乡村振兴深化拓展,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探索形成“以工代赈”东部地区新模式,带动6.1万名群众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比”较2020年缩小0.18。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和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下的县实现清零,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齐河县先后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县(进步明显县)。
五、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改革,扎实推动了31项集成改革任务,农村劳动力就业等42项经验获全国推广,耕地保护等19项工作获得国务院或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地级市名单,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特别是,注重以民生小切口撬动改革大突破,让改革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比如,推动“百姓无过错即可办证”改革,累计化解570多个不动产登记“办证难”小区,惠及群众12.3万户。塑造全面开放新格局,202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元,是2020年的1.9倍;“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利用外资20.95亿美元,是“十三五”时期的2.4倍,“黄湄对话”纳入国家“澜湄合作”框架。
六、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实现更大突破。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76%,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59.1%,均居全省第1,新增全社会用电量全部实现绿电供应。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投资69亿元的华能四期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德州市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出台碳达峰工作方案,“一企一策”推进“两高”行业能效提升,天衢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碳达峰试点园区,禹城多元融合现代科技产业园入选“山东省零碳园区”创建名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47.5%、下降幅度全省第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
七、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完成28.0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超过“十四五”任务目标6个百分点。持续扩增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23所,新增学位12.6万个,中小学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获批建设全省首批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全省三甲排名大幅提升,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居全省第1。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45个、惠及群众8.56万户,供电、取暖、排水等设施老化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26.6%、37.9%,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8岁。
回望“十四五”,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积厚成势。展望“十五五”,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抓好战略落地、产业升级、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扬正气、强作风、勇担当,努力把“大德之州”的美好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德州实践。(赵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