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德州频道>内容详情

梁希森与他的“土豆王国”

2025-04-01 19:43:4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4月1日,希森薯业发布讣告: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北京玫瑰园别墅开发彪炳传奇人物梁希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日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消息一经传出,坊间哗然,国家马铃薯实验室主任胡柏耿博士说:“梁希森先生一生传奇彪炳史册,匆匆许多未竟事业”;知名作家赵方新撰文:“惊悉见证和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三农变迁历史的农民实业家梁希森先生突然仙逝,心潮难平,往日采访他的情形,一一再现!一代传奇农民谢幕,乡野留下了他的脚印。愿梁先生安息乡土,永获祥宁!”媒体人杨占忠这样评价梁希森先生:“一代传奇,风云儒商!”

梁希森先生生前曾多次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本文试图管中窥豹,勾勒这位“土豆大王”的传奇人生。

他是一个要饭娃,为果腹幼年远走他乡乞讨为生;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以20亿元的身价位居2005年胡润财富排行榜第66位;

他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的草根农民;

他历经18年,成为闻名遐迩的“土豆大王”;

他就是梁希森,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中国式现代农民,他拥有无出其右的“土豆王国”。

梁希森与土豆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又是如何成就“土豆王国”的产业布局?

从要饭娃到房产大亨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鲁西北的一户贫苦人家,自幼因为兄弟姊妹多,经常挨饿受冻。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活难以为继,弟弟饿死在他的怀里,无奈之下,10岁的梁希森远走他乡,乞讨为生,其中的辛酸自不必说,这一走就是3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13岁打铁、17岁再次离家,23岁独闯关东,开启了创业之路。梁希森先后承包土地、创办面粉厂、毛巾厂、五金厂、组建建筑队,幼年的苦难经历让他拥有异于常人的商业敏感,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勤劳、智慧,敢闯敢干的性格给这位山东汉子带来了丰厚的汇报,抓住时代红利的梁希森身价突飞猛涨,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1995年,梁希森斥资2.7亿元组建乐陵市希森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希森集团挥师进京,垫资2.6亿元承揽了北京玫瑰园的建筑、装修工程;1999年以第一大债权人的身份参与玫瑰园拍卖,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成为玫瑰园的新主人。至此,梁希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地产大亨。

 

老梁的乌托邦

赚了大钱的梁希森回了老家乐陵,新千年的鲁西北农村依旧贫困,看着父老乡亲们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坷垃里刨食,梁希森沉默了。

2001年,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开始实施,梁希森决定投资4200万元对他所在的梁锥村进行整体改造,要让老少爷们儿免费住进别墅,所有人都认为老梁疯了。但是梁希森有自己的经济账。没有上过学的梁希森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商业敏感性高于常人。随后,梁锥村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村民家家户户告别原来破旧、散乱的平房,住进了上下两层280平方的大别墅,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锥村村民住进别墅后,梁希森的公司利用村民老宅基地办起鲁西黄牛育肥场,对农户养肉牛“养二送一”、养母牛“养一送一”,带动周边农民养牛,当年与10300户农民签订了养殖合同,共养肉牛7万头,屠宰6万头。村民实现了家门口把钱挣的梦想,而梁希森利用旧村改造置换出来的土地发展产业的模式在当时被称为“希森模式”。

​随后,许家村120套别墅建成,216户613人于2005年11月迁入新居,这一次,梁希森又投入了7000万元。

付出总有回报,希森集团的肉牛养殖项目盈利能力空前。加上北京玫瑰园销售火爆,这位亿万富翁的身价不断攀升,2004年,49岁的梁希森入选全球著名的《新财富》杂志年度内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2005年“胡润富豪榜”开榜,时年50岁的梁希森以20亿元的身价名列66位。

然而这个传奇式的农民地产大亨却在地产行业最赚钱的时候瞄上了一个投钱多,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项目——脱毒马铃薯!

为啥中国的土豆不行呢

此时,要饭娃出身的梁希森身价超过当时的马化腾、张朝阳,一个梗深深地埋藏他心里很久了。那是2000年的时候,他带着女儿去北京的洋快餐店里吃饭得知,薯条所用的土豆都要依赖进口。梁希森顿时吃了一惊:“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这也让他嗅得了商机。

经过认真仔细的调研,他发现土豆在我国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面积、总产都居世界第一,单产却落后,仅居世界第93位。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动心了,他要孕育出中国的土豆好种子。

说干就干,梁希森立马找来几名学农业的大学生开始搞育种。

从富翁到负翁 只为一颗中国好土豆

“一开始没觉得土豆育种难,越不懂胆子越大。”梁希森说。

“两年多投入了几百万元,没成功。之后就停了大半年,大学生们都走了。”梁希森说。

碰壁后也有收获。梁希森意识到,只靠花钱什么也搞不出来,必须要找专家带着团队才能干出名堂。

2007年,希森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育种的北京中联宏业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及团队加盟,并有1000多份种质资源归属希森集团。这一年,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希森集团。

 历经11年,“希森6号”才从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次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自2011年推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以来,希森集团现在已有包括“希森6号”在内的11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被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储备有一批待登记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系。

“‘希森6号’推向市场后,我们才开始盈利。育种二十多年,最难的时候只能卖房子,我也由富翁变成了‘负翁’。也想过放弃,但资金投进去了,下马是死路一条,往前走还有点希望。”梁希森说,育出好品种就是成绩,这二十多年没白干。

2023年6月27日,东营,“希森早熟及耐盐碱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在黄三角盐碱地测产验收,8个新品种示范种植获得丰收。

希森集团乐陵公司繁育大棚里,第一批“航天马铃薯”也迎来收获。

太空失重与强烈辐射的环境,可以诱发种子变异。梁希森认为,虽然多数是朝坏的方向发展,但2万粒种子中只要有一两粒朝着好的方向变异,就可能加速品种选育。

首次采用航天育种的背后,是马铃薯传统育种培育出好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用梁希森的话说就是“常规的育种办法该用的都用了”。

“马铃薯育种本身就很难,新品种必须超过现有品种的生产表现才能通过审定。”孔海明说,以“希森6号”这个高产品种为对照试验品种的话,很难超过。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能给种植户带来效益的好品种,一直是公司的核心追求。只有有好品种支撑,才能向市场推广获得收益,实现育种工作的良性发展。

但这并非易事!育种,首先就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是连赔了十七八年!”梁希森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赔了这么久,也没想到会投这么多钱,眼见着40多亿元投了进去。

“土豆王国”初具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705座温网室大棚整齐排列,这里是希森集团的良种繁育基地。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马铃薯企业,希森集团90%的种薯在这里繁育。

目前,商都基地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希森集团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能满足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用种需求。

“现在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由‘洋种子’独大,变成了国产种子与它们PK。”梁希森说,2023年“希森6号”既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成长型品种,又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

“希森”种薯的推广面积,尤其是在5个马铃薯主产省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已累计超过1500万亩,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已累计推广种植近1000万亩。

同时希森集团拥有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在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植3150万亩,同时种薯还出口法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

从鲜食到深加工 土豆变美食无限可能

马铃薯曲奇、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麻花、马铃薯全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制品。

在商都县,希森集团在育种、繁育的同时,还主动搞起了加工。

希森集团建起了生产线,进行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干片生产,加工出一批马铃薯产品,直销京津冀及乐陵周边县市的上千家超市。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占马铃薯消费量的6成以上,而加工消费仅占8%。农业领域,由后端加工增值赋能带动前端品种繁育、种植,是公认比较可行的办法。

塞外秋来早,2024年9月9日,在古老的张库古商道上,一场马铃薯行业的盛会在位于商都县的希森马铃薯育种基地举行。

当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全球发布:

“希森种薯77号正式问世!”

2025年3月,乐陵希森薯业基地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的进行马铃薯育苗,据工作人员介绍:“董事长自从春节以后一直在北京。”

春天的梁锥新村,花红柳绿,春机盎然,一大片别墅正在建设之中,老梁的乡村振兴之梦仍然在奋力绘就。

2025年4月1日,“土豆大王”梁希森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而他的“土豆王国”仍将为中国的马铃薯事业贡献力量。(周建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刘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