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好酒,贝州走,大船开到城门口。”这句镌刻着运河记忆的武城歌谣,如今正被古贝春集团续写新的篇章。
脱胎于地方老酒厂的古贝春,以“从一粒高粱到一杯美酒”的全链条革新,如今已然实现年产能破10万吨、品牌价值超223亿元,成为鲁酒产业振兴的鲜活范本。
原粮革命:从田间地头筑牢品质根基
“酿酒的秘密,藏在每一粒粮食里。”清晨的武城万亩原粮基地,露珠还挂在高粱叶上,山东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已和农户蹲在田垄间,仔细查看作物长势。2011年,古贝春率先掀起“原粮革命”,携手农科院建起生态种植基地,将质量管控的触角直接扎进泥土里。
在这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产业链环环相扣:企业提前签订合同,把种植品种、面积、收购量一一明确,还通过农业补贴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农户则在专家团队指导下,从土壤改良到绿色防虫,全程按标准精细管理。
2020年起,基地引入省农科院研发的“济梁 3”“济梁 4”半糯型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酿出的浓香白酒更添绵柔口感。2024年底,古贝春再与山东种业集团联手,共建酒粮研究院和生产基地,让“好粮酿好酒” 的根基愈发坚实。
科技赋能:用数据重塑酿造智慧
走进古贝春1310 智能化车间,机械臂轻巧完成装甑,传感器实时捕捉窖池温度变化,大数据系统动态调整蒸煮参数——这套国内领先的生产线,彻底改变了过去“凭经验、靠手感”的传统模式,让酿造全程有了精准的数据支撑。不仅工艺精度显著提升,全流程的数字化监控与留档,更让产品质量稳定性跃上新高。
这样的变革,源于企业对科研与人才的持续深耕。古贝春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深度绑定,通过“引进高端人才、老带新传帮带、内部系统培养”的模式,组建起近百人的专业团队,其中不乏国家级白酒评委、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等行业精英。国家级CNAS认可实验室的建成,让检测指标从常规几十项扩展到137项,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环都被严格“把关”。
截至目前,企业已承担国家、省级项目50余项,拿下40多个专利;2024年11月,其独创的“N+1+1+N”创新模式斩获山东省创新方法大赛优胜奖,为白酒行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古贝春方案”。
文化破圈:让千年酒香“潮”起来
在古贝春总部,酒文化馆静静矗立,馆内的老酿具、旧文献,诉说着企业七十年的发展故事。“文化是酒的灵魂。” 董事长徐秀菊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的发展内核——从品质升级到文化赋能,古贝春始终在传统酿造技艺与运河文明的交融中寻找新可能。
集团文化中心主任李国锋说:“文化建设不是搭台子、唱大戏,而是要做深做透的系统工程。”从酿造技艺获评省级非遗,到酒厂旧址跻身省级文保单位;从打造 3A 级工业旅游景区,到构建“酒+文旅”融合生态,古贝春让游客在亲手酿酒、品鉴原浆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千年酿酒技艺的温度。
今年5月的德州新青年音乐节上,品牌更是玩出了新花样:把38 度金牌百年老窖的醇厚、46 度中度酱香的独特,装进国潮包装,与音乐、潮玩同台,让“中华老字号”白酒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闯出了传统品牌年轻化的新路径。
从高粱地里的精耕细作,到智能车间的数据流转,再到文化IP的青春绽放,古贝春以全产业链的创新实践,让这杯浸润着运河文化的齐鲁佳酿,在新时代的产业浪潮中,酿出了属于鲁酒的振兴滋味。(崔建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