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一粒非转基因大豆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旅程:从育种环节的精心培育,到加工车间的精深转化,再到终端货架上的植物蛋白肉、大豆肽饮品……
公司用46年时间,将大豆产业的“从种子到餐桌”打造成闭环生态,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食品及原料加工基地。
全链布局:让每粒大豆实现价值最大化
“46年深耕大豆产业,我们始终坚信,只有掌控全链条,才能让每粒大豆释放最大价值。”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李顺秀的话语,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从1979 年启动工业化生产大豆蛋白至今,禹王已构建起“大豆育种—种植基地—加工制造—终端食品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在山东、黑龙江的种植基地,禹王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联动农户”模式,推行标准化种植。与舜丰生物朱健康院士团队合作培育的高油酸大豆等专用品种,为加工环节奠定了优质原料基础。每年提前签订的收购合同与农业补贴机制,既保障了农户收益,也让原料品质从源头可控。
进入加工环节,“吃干榨净”成为产业链协同的生动注脚。首创的低温脱溶技术、高凝胶性蛋白制备工艺,让大豆分离蛋白纯度与品质跻身国际前列;突破的大豆乳清蛋白提取纯化技术,将过去的“废料”转化为高活性β淀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自主研发的低粕及蛋白加工设备,更打破了国际巨头对高端市场的垄断。
终端市场上,四大系列100多种产品构建起丰富矩阵:植物蛋白肉系列中,手撕素肉蛋白质含量达19.8克/100克,相当于3.2个鸡蛋的蛋白量,凭借“高蛋白、零胆固醇”特性成为市场新宠。禹王的众多产品不仅覆盖全国,更是出口欧盟、日本、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创驱动:以技术突破激活产业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面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禹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禹王构建了由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组成的创新矩阵,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大豆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更是行业标杆,CNAS认证实验室将检测指标扩展至137项,为全产业链品质把控提供硬核支撑。
在研发团队建设上,禹王形成了“引、带、培”的人才梯队模式:120 余名专业研发人员中,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也有柔性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更让科研智慧持续注入产业实践。
科技创新成果,最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植物肉加工技术装备及其产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禹王,建成国内首条全自动连续化植物肉生产线,手撕素肉日产能达5吨,植物肉块日产能1.5吨,以无人化、透明化生产理念重新定义行业标准。“六零”标准(零黄曲霉毒素、零反式脂肪酸、零胆固醇等)的提出与践行,更让产品在健康赛道上占据先机,赢得良品铺子、海底捞、物美等知名企业的长期合作订单。
品牌担当:从产业龙头到行业标杆
从地方企业到全球大豆蛋白行业领军者,禹王的成长轨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禹王不仅引领着行业标准的制定,更以“为自己,救地球,让安全放心的大豆蛋白食品为人类带来健康长寿的生活” 为使命,推动品牌走向世界。
在产业链协同的带动下,禹王形成了“自营+代工”的双轮驱动模式:自有品牌“集味郎”系列休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为餐饮、零售企业提供的 OEM、ODM 定制服务则拓展了市场边界。今年6月,公司还完成了德州市首单素肉产品的东南亚出口。
从一粒大豆的价值挖掘,到一条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禹王集团以 46 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着自己的品牌故事。正如企业在产品创新中所践行的理念,未来,这家扎根齐鲁大地的大豆产业领军者,将继续以全产业链优势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在推动中国大豆产业振兴的画卷上,留下更浓墨重彩的篇章。(王志恒 姜玉茹)